維護海洋生態
為將施工對海洋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允能實施了完善的防護措施,確保海洋哺乳類不會誤入雲林離岸風場的施工區。我們更在2024年展開了一項研究計畫,建立海豚的照片身分識別資料庫,使物種辨識與追蹤監測工作更加精準。
雲林離岸風場為了保護場址及周邊海域的鯨豚,參考「迴避、減輕、抵銷」三階段保育策略制定專屬行動方案。我們尤其重視台灣特有的保育類動物台灣白海豚,並採取以下具體措施:

-
選址時特別考量,務求雲林離岸風場與白海豚重要棲息地保持3,000公尺以上的安全距離。
-
在白海豚重要棲息地1.5公里範圍內,所有工作船均須放慢航速至6節以下,以免意外撞擊鯨豚。
-
要求所有離岸作業人員完成海洋哺乳類生態訓練,確保每位同仁皆具備鯨豚保育觀念。
-
單樁安裝期間嚴格遵守《台灣鯨豚觀察員制度作業手冊》,由海洋哺乳類觀察員進行鯨豚監測,同時搭配水下聲學監測。
-
單樁安裝期間,每次僅在單一位置進行打樁作業,縮小水下聲學變化範圍,避免累積影響。
-
打樁時啟動四套水下噪音緩解系統:Menck 降噪單元(MNRU)、雙層大氣泡幕(DBBC)、水聲阻尼器(HSD)及小氣泡幕(SBC)。
2023年允能出版台灣第一本結合離岸風場開發及營運背景的台灣白海豚保育互動繪本,故事主角是一座擬人化的風機,在海洋中探索,尋找五大寶藏。繪本不僅有生動的插畫,還結合科學知識與互動貼紙,帶領孩子們認識海洋、了解台灣白海豚,以及離岸風場如何減輕生態衝擊。這本繪本提供給參與環境教育活動的國小學童,幫助小朋友理解海洋生態保育和綠能發展如何並行不悖。
2025年允能將啟動台灣白海豚專項研究,我們計劃為每隻白海豚建立照片辨識檔案,以深入了解並追蹤其生態狀況。這項基礎研究不僅能為未來的研究方向指引方向,所得資料也將成為台灣白海豚保育工作的重要參考依據。
